○李雪君
1
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后来与端午节结合在一起,更为隆重。其实在端午节之前就有龙舟了,古代节俗中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泛龙舟”。从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春秋之前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楚国百姓哀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久而久之,端午节的“扒龙舟”,吃粽子也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而龙舟上那汉族人最擅长画的龙图腾文化也成了代表之一。
2
陆丰甲子镇望湖区的“扒龙舟”活动历史源远流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启了,最早是十艘龙舟出场。那是44年前,望湖区的渔业大队、农业大队、盐业大队的人员几乎都参加了。
那时候我才读小学一年级,端午节日的望湖区热闹非凡,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乡里乡外的人们。人声鼎沸的望湖区道路都窄了,小小的我紧紧跟在大哥身后跑。身材高大的大哥扛着一大筐来自四乡六里送来祝福的鞭炮直往“大标船”上。从来胆子不小的我这会真的不敢上去了,因为大哥的身边站着一位扛着“大斧头”的人。那闪闪发光的“大斧头”直晃得我心惊胆颤。或是担心那大斧头在那个人肩膀上晃来晃去,一不小心会滑到身边的大哥。一艘那么大的标船就站着他们两个人,下面十艘龙首上系着绳子到大标船的“标菜”显得那么翠色欲滴,挤满了人的十艘龙舟显得又长又小。
我在西宫码头的渡口上翘首企盼,对面的山尾堤岸上也是挤满了人。终于到了哨声响起的时候,只见大哥大手一挥,鞭炮齐鸣,身边那位扛大斧头的大哥也刀落绳断。一刀下去两艘系着“标菜”的龙舟奔腾而出;又一刀下去系着“标菜”绳子的又两艘龙舟奔腾而过……鞭炮声声,浪花滚滚,一瞬间,十艘龙舟齐头并发,直奔甲子港。弹射起步,漂移入弯。这是一项靠团结和自然力量操控的高难度技术。手背青筋暴起,汗珠和海水混合在脸上,顺着额头不停地流下来。浪花飞溅,龙舟如箭离弦,一幅壮美的画卷在甲子港拉开序幕。
1997年为了庆祝中国香港回归,望湖的“扒龙舟”又掀起了的热潮。虽然之前每年都有龙舟竞渡,可都没能与1997年那次媲比。准备了四艘龙舟分别是:红龙队、黄龙队、乌龙队、绿龙队。意为:青龙、朱雀、玄武、白虎。队员们的衣服也相得益彰,这也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绘上了浓浓的一笔。
今年端午节,望湖双龙舟出海,这次的“龙舟竞渡”距离上次已经时隔27年,聚集了八方人力、爱心。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凝固在甲子人心中的“扒龙舟”节日情怀在这个时代更加厚重,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精神。
3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陆丰甲子镇望湖区的“扒龙舟“活动自古以来不仅有“男子龙舟”竞赛,也有“女子龙舟”竞赛。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期,望湖的女人十有八九都是会游水的。从山尾趴草挑担过西河(注:东宫码头的海水一头潮水往瀛江,一头潮水往望湖区的西河,形成了“潮来人字水”的八景之一)趟水过河那都是轻车熟路。那时候望湖的女子撑船掌舵,甩标抛锚都是日常,组织一支女子龙舟队不是超乎想象的事。我的母亲就曾经是望湖“女子龙舟”队的左头掌舵手。那时候,同乡的冯姨就是“卧鼓头”的行家。多少年后,在母亲六十大寿的聚会上,母亲和那群老姐妹谈起在女子龙舟队时是眉飞色舞,她们仍然意气风发,岁月的流逝没有减弱她们的眉宇间焕发的英气。
“扒龙舟”是最能代表节日意义的独特民俗活动。锣声、鼓声、划桨声汇成了激昂雄浑的曲子。奔腾不息的浪花与盘中微微泛黄的粽叶,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一缕亘古不变的色彩。
月色轻柔,龙舟乡宴上的掌舵手们依然热情洋溢,漫溯“望湖龙舟史”。故乡的路蜿蜒静谧,每一步都踏在浓浓的乡情上。月色温柔照归途,愿每一程都平安,愿每一家都温暖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