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光
因缘际会,我竟与梅州的松口古镇有了“半面”之缘。之所以说“半面”,乃是我有意识地去探寻松口的历史风貌、人文景物仅仅是三个小时的时间。
松口地处梅州市东北,北接闽赣,南连潮汕。汀江和梅江两条水系自东北和西北方向而来汇入韩江。地理位置特殊,水运发达,自明末以来就是闽粤赣客家先民南下闯南洋的第一站,历来商贾发达,文风兴盛,是岭南“四大名镇”之一。
元魁塔就是松口的一处文化遗存。依着导航,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元魁塔”脚下。远远望去,“元魁塔”映衬在青山秀水之间,显得挺拔伟岸非常。
沿着一段水泥路走近山脚,是一段青石台阶,不高,台阶中间的平台上安放着一个明朝时期穿戴的半身石像。不用说,这石像肯定和这座“元魁塔”有着一定的渊源。果不其然,石像为明末崇祯朝的吏部侍郎、翰林学士、邑人李士淳。时人称之为“岭南夫子”。“元魁塔”正是由他牵头兴建。原来,李士淳还未进士及第之时,尚在家乡半授半读,有感于家乡水口文脉不盛。乃力倡乡贤士绅集资兴建此塔,历时十年才得以完工。“元魁塔”修成三年后,李士淳进士及第,累迁至礼部侍郎,授翰林学士、太子太傅。由此以降至封建科举制度消亡,松口一地累计出了227名进士,4位翰林院学士。一时文风大盛,人才辈出,名噪四野,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元魁塔”塔身七层,大约高50米,八角形,底层以花岗岩条石垒砌,二层以上以青砖砌成,逐层收小,塔尖有宝葫芦状装饰,整体形状秀丽挺拔。入口处有李士淳任礼部侍郎后题写的对联:涧向阁前迴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塔内有狭窄陡峭的阶梯可登至顶层,借着手机的亮光,我爬到了第三层,只见塔内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开有一个竖立条形小窗,正好可以容得下一个人站立,窗边没有护栏。有着“恐高症”的我,磨磨唧唧慢慢挨近窗旁,手扶着塔壁,放眼望去:天边晚霞绯红似锦,远处山峦森严作屏,脚底绿水不波如绸。爽风四入,大河南去,村庄隐隐,鸟鸣啁啁,一幅冬日的山村画图徐徐展开……怎一个“美”字了得?此时此景,真让我忍不住要赋诗一首,诗未赋得,脑袋瓜已是晕晕如醉,脚下微微发麻,还是下去为妙了吧!
关于李士淳,乡间还有不少传说。李士淳任太子太傅之际,已是大明江山摇摇欲坠之时。李自成入主京师,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一派混乱之际,李士淳携带太子朱慈烺想趁机逃出京城,不料还是被李自成所获,暂扣军中。随后形式又变,吴三桂反水投清,李自成兵败如山倒,自顾不暇,李士淳得以携朱慈烺逃回家乡。回到家乡后,李士淳让自己已是当地富贾的侄子把居所“世德堂”献出来略加整修,给朱慈烺做行宫之用。并暗中积蓄力量,以图再起。无奈天命不再,加上岭南军阀尚可喜奉清廷严令,搜捕日紧,李士淳乃敦请朱慈烺削发为僧,隐入阴那山灵光寺,号“奯山和尚”。李士淳则数拒清廷征召,坚不出山,归隐山村,开馆授徒,终老余生。李士淳死后,“奯山和尚”迫于形势,云游至广州报恩寺,后又流落至交趾,十余年后回到报恩寺直至圆寂。
当地还有一个民俗与李士淳有关:松口附近的各个村庄大都奉有“太阳公”庙,并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有乡民浓重香火祭祀“太阳公”生日,信众皆跪东而拜。据传此节日就是因李士淳回乡之后大力倡导而来。太阳生日?谁能知晓?为何一定就是三月十九日?经查,盖此日乃崇祯煤山自缢之时也!时至今日,当地仍有村民于农历三月十九日用箩筐负担“太阳公”神像下乡化缘的习俗。
往事渺渺,江山不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徒叫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