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古村新韵】上埔村的人文蕴味
  • 2024-06-01 10:47
  • 【字体:    

○林煜琮

陆丰潭西镇上埔村建基于明代,人文底蕴深厚。

近日,笔者走进村里,但见一座座祠堂巍然屹立,一幢幢“下山虎”建筑风格的民居排列有致,飞檐翘角,青砖黛瓦,无不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如同一幅幅精致的历史画卷,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古村的辉煌历史。

任职泉州知府

清廉的林裕

查《海丰明清三志》、乾隆《陆丰县志》等志书可知,海陆丰古人以贡生出身、而能官至知府者寥寥无几,上埔村的林裕即其中一个。说明他确有过人之处。

林裕(1454——1531年),字兰亭,号宇宏,生于明景泰五年。其天资聪明睿智,天性平和,博学多识,才华横溢,文韬武略兼备。年青时补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丙申科岁贡生,敕授福建省泉州府知事,再授知州,又授朝议大夫,官秩正四品。

《惠州府志》卷二十二选举表记载:林裕,明成化十二年知事。《海丰县志》《陆丰县志》选举记载:林裕,坊廓人,任泉州府知事崇祀乡贤;人物记载:“林裕由岁贡授泉州府知事。初家贫,不能供饘粥及居官所得俸不营家业,惟买田给祭祀分其餘以惠族贫,君子贤之,祀乡贤。”

林裕出仕为官后,仍然保持节俭、清廉的风格,累积薪金而不置办家业,买入铁炉村湖田一处,捐献给始祖祠;为报本思源,安排米二斗二升四合,以作年间祭祀的费用,又分出部分赈济贫苦的族人。

他在泉州为官时,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视民如子,被泉州百姓称为“林太府君”、“青天大人”。

其后,他任职期满,卸任归乡,从海路坐船返回。有奸臣诬陷密报林裕贪污数十箱金银并偷运回家,嘉靖皇帝大怒:“即遮之!”经派官员查明,发现这些物品都是生活用品和耕田农具,而非金银财宝。 官员回朝禀报,帝龙颜大悦:“吾朝有廉吏矣!”继而,颁发圣旨:“裕为官廉洁,秉正为政,爱民如赤,闻其贤,朕心甚慰……”随诰封“朝议大夫”。由此可看,林裕是真正的清官,始终保持着廉洁正直的品质。

林裕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辞世,享寿78岁。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入“乡贤祠”。其勤政廉洁,高尚义举,功德无量,名垂青史。

忠贞志节

“钱老妈”

上埔村的德庆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后裔称其为“九厝厅”,又称“钱老妈厅”。该祠为五间二进院落,属典型的潮汕建筑风格“四点金”结构布局,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有仪门、拜亭、正厅及庑廊等,属硬山顶建筑,采用抬梁式梁架结构,梁架、脊饰等建筑构件及饰件中的木雕、嵌瓷、彩绘等装饰物,集潮汕民间建筑传统工艺于一体。

这座祠堂为何又称为 “钱老妈厅”呢?其中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

据了解,钱氏妈(1677——1743年),生于清康熙十六年,上英钱厝寮乡人,后嫁与上埔村林峨士为妻,婚后育有两子。长子志谦,名畅,字元烈;次子志会,名茂,字元捷。她在家里,相夫教子,然“天有不测之风云”,林峨士突然英年辞世。钱氏悲痛欲绝,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接受事实……其时,有人劝她趁年轻改嫁,然而她凭着对夫君、对爱情的忠诚,一口拒绝。

钱氏心灵手巧,吃苦能干,极力维持着家庭的生计。虽然如此,却也有上餐不接下餐之时,便带着两个儿子前往母家钱厝寮乡寻求帮助。受到兄弟嫂子们等人的热情接待,他们说:“有困难找娘家,别忘了娘家人一直都在你身边!”钱氏及二子在娘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又回到乡里。

以后,钱厝寮乡的兄弟嫂子们常常来到上埔乡,探访母子三人,关心她们的生活情况,时不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这样,母子仨的生活渐渐地挺过来了……

钱氏靠自己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为生活起早贪黑,朝耕暮宿,勤俭持家;她为父为母,辛辛苦苦抚养两子,成为这个家庭遮风挡雨的温馨港湾。

光阴如梭,不知不觉间,志谦、志会兄弟俩长大成人,各自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节余钱财置办田地,家业逐渐丰厚起来。

后来,兄弟俩子孙蕃衍,分别是“五厝”和“四厝”子孙,合称“九厝”。因此后人尊称钱氏妈为“九厝妈钱老太”。又筹建“德庆堂”以嘉其德,所以“德庆堂”又称“钱老妈厅”。而钱氏妈忠贞志节、含辛茹苦、抚子成人的美德事迹,广为传播,备受后人的尊祟。

从此,上埔德庆堂林氏子孙对钱厝寮乡外家娘舅感恩至诚,极其尊重。每逢有红白喜事等重大事务,皆尊请钱厝寮乡外家后代子孙前来参与并“坐大位”。 就这样,两村亲戚的深情厚谊使两村世世代代保持良好关系。

双桂书院

推动崇文兴学

上埔村的双桂书院,又名“笃庆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起初是其族十四世祖林朝琭(号鹰扬,生于清雍正年间,特授奉直大夫)之府第,后由其次子林长春(奉政大夫)创建为祖祠(兄弟等协助)。这里既是上埔村的私塾,亦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其主体建筑风格为“四点金”、环龙虎门“驷马拖车”格局。重檐硬山顶建筑,抬梁式梁架结构,建筑占地面积656平方米。祠前大埕左右立有两座旗杆石。2017年,双桂书院(笃庆堂)被指定为陆丰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唐贞元四年(788年),林藻和林蕴兄弟二人都通过了科举考试,因此被称为“双桂”。 上埔子弟为了纪念先祖“蟾宫折桂”的美誉,故取名“双桂”。

书院正堂两侧各设风巷,墙壁开有风孔,在外可看出院内读书的情形。据说,旧时书院的老师为了随时监督学生读书,就专门留了这两个风孔。

“唯有读书能明事理”。双桂书院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材,许多乡村孩童都在此受到启蒙。这里的一梁一柱,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彰显着当年族人子弟追求摘取功名、衣锦还乡的荣耀。

清道光四年(1824年),上埔办起了第一所官方学校——果育轩。而后,在有庆堂、笃庆堂等处连续办起了数所书塾。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陆丰知县李钟钰置义学5所,首先,在上埔乡办了有30余名学生的第一所义学。

1982年,由旅港乡贤和乡中殷户等捐资创建兴办了上埔小学。至2000年7月,上埔小学更名为上埔学校。

自古以来,上埔人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育了众多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古村新韵】上埔村的人文蕴味 1,717,181,254,000 8ee48a230b534d13ba8629e2068a22b9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