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君
《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陆丰甲子“待渡山”,山麓巨岩嵯峨,奇石耸峙。
待渡山,又称大胆山。位于陆丰市甲子镇出港口前,老一辈人俗称“石壁山、腹石山”。当你站在“石室门”前,顺着峭壁仰望上空,无论是晨曦初照,还是夜幕降临,古榕参天垂青,在光影的映衬下,万丈光芒透过叶片的缝隙洒在石壁之上,交错间更显山海的神韵,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1
灰金色的壁石雄伟壮观,酷似扬帆起航的军舰,穿越那浩渺海洋,抵达辉煌的彼岸。老一辈人喜欢在出海前穿越一次“石室门”,沿着老梯再顺回来,意蕴着出海帆帆红、帆帆顺。
凌空驾驭的狮头石正中上书“登瀛”二字的摩崖石刻,是待渡山一道壮丽的景观。两个大字镌刻在巨岩石壁上,呈篆隶书体结构,古朴端严。据说由宋庆定十年丁丑科进士范良臣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所刻,历经800年风雨侵蚀至今犹存。
据《陆丰文史》记载:相传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元兵攻陷京城临安(今:杭州)后,南宋朝廷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赵昺为卫王,然后南逃,以避元兵。即从福州乘船经福建沿海至广东饶平、南澳、潮阳,一路逃避至陆丰甲子镇上。途中由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奶娘玄女一路紧紧相随。从福州乘船南下撤离,后走惠来县过览表镇,渡瀛江到渡头山时,曾在玉清宫内食宿,跟随宋帝的奶娘玄女途中病逝,葬于渡头山西北坡上,并立“玄女亭”以志纪念,今古亭犹存。
当日宋帝一行继登甲子门,驻军在甲子待渡山下。南宋皇帝从临安败退,到海上辗转抵达甲子门时,已在波涛中颠簸数月,虽然有陆秀夫等重臣的极力护卫,已是到了弹尽粮绝时刻。当地乡绅范良臣进食劳军三天,被封“朝奉郎”。甲子李氏奉祀李知彰也参与向宋军进食劳军,后也被封“朝奉郎”。正因为有此壮举,使惊魂未定的宋军得以喘息,重振了士气,准备渡江到对面甲东半岛,与文天祥南下大军会师,以求东山再起。“待渡山”由此得名。
宋端宗到达甲子后不久,元军战船尾追而至,封锁了甲子港口。其时郑复翁慨于民族存亡之大义率二子组织义军勤王抗元。据《陆丰县志》及有关资料载:义军正月十五日“椎牛誓众”夜袭元军,夺战船二十多艘。击退元军港口的包围,取得抗元首捷,令宋军心大振。端宗封复翁为水军都统。其后元军战船重重包围了港口,复翁父子与五百多义军乘船首冲港口,保护端宗冲出重围。复翁熟悉水性,英勇善战,海上被委以前锋重任,一路杀敌,视死如归,伶仃洋死战,宋帝谥其为“义烈侯”,后人有《哀厓门词吊郑义烈有序》为证。
郑复翁带领民众舍命护驾,暂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
2
正月里的海风吹在待渡山上的宋旗上,呼呼作响。阳光照在甲秀楼上,惊羡了零星。顺着老梯往上走,青石板上印记着多少达官贵人的足迹啊!圆溜溜的斗石排列其中,任雨露洗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栉风沐雨,奔腾不息。或许路过的游人无法想象,错落有致的绝壁上,蕴含着一座人文景观显赫的名山。仅仅踩着70多级的石阶就登临山巅,有一种直上云霄的感觉!
在甲秀楼下亭前驻足,海风从左边拂来,带着一丝丝咸味,那是丁字码头给予我们的馈赠。右边鹅卵形的壁石仿佛东方之珠镶嵌在石梯旁,望着石上龙飞凤舞的“天地泰”三字,心情豁然开朗。前人有诗云“大楼高压万峰巅,鸟道才容一线穿”可谓切实。看到这样的地势,一目了然的易守难攻,终于明白当年八岁的皇帝赵昰和四岁的卫王赵昺,在陆秀夫等重臣的护卫下为何驻跸此山。
一个转身一世乾坤。顺着宋旗的指引,跃入眼前的是雕刻着“甲秀楼”三字的二层泥塔,用三合土夯成。塔形挺拔,结构精巧,高约十五米,呈六角形。塔刹为宝葫芦刹顶,塔尘直指蓝天。横匾甲秀楼三字由广东道台吴俊操管所书。第一层门口对联由清举人张光栋撰。上联:书云大手笔;下联:障海小神山。第二层门口对联,上联:文笔干霄汉;下联:锋针插海山,横匾:天柱高。据有关人士考证:待渡山甲秀楼是我国岭南沿海用灰、沙、土“三合土”夯构的三座塔中唯一现存的一座泥塔。甲秀楼一直以来系着“三甲”人民的情结,又是航海的重要标志。
在待渡山上面朝大海,甲子港北与灜江、鳌江相连,西南面群山连绵的海甲岭延伸直连右侧沙滩,东南面的麒麟山恰好成为港口的天然屏障。内外宽而中间窄的港口,状如马鞍形。潮涨期到,海水如千军万马涌入待渡山前的港口,一过窄处潮水高涨,再到宽处便奔涌四泻。白浪滔天而声如惊雷,气势不凡,成就了甲子八景之一“甲石吞潮”的独特景色。
藏身于甲秀楼后面的“大胆山”石,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势呈现在世人面前。此石下半身隐没于山体内,只露出布满岁月斑驳的上半身,石中间勒刻着“大胆山”三个殷红大字,有迅雷烈风的气场,大有“水来土掩?,兵至将迎”之气势。
3
公历1279年3月19日,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在没有汲取曹操“赤壁之战”的前车之鉴下,经元军一阵火攻,宋兵无路可退,难抵元军追杀,退至崖山上。宋军战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历史上悲壮一幕出现,左丞相陆秀夫怀揣玉玺,背着幼帝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虽朝廷的恩泽从未遍及此地,至崖门遇巨风,民众忠义之情随即被激发。前锋扈从率五百义士随皇帝出征舟覆而死,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赐谥义烈。
明代万历年间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恒驻甲子时兴建进食亭,又名帝子亭。内塑有陆秀夫、范良臣为宋帝进食石像。山下的进食亭原有三副对联,其中“瀛石由来存古迹,芜蒌以后见斯亭”一副,尤有深意。亭下还建有一处“将军宿”,以慰郑复翁之灵。
待渡山,一座海拔不到百米的小山丘,因宋帝曾进驻此地,因五百壮士身葬伶仃洋,更因壮士家属在此蹈海相随,成为一代一代后人崇尚的圣地。宋旗一路飘扬到“进食亭”前,前面的《登瀛太子亭志》,赋铭于石亭上:“天留一石,以作天家,君臣遗像,苔蚀如霞。芜蒌之饭,化作琼沙。衔珠青鸟,以瘗重华。”甲秀楼,是甲子人追思五百草根壮士和烈属的载体,是甲子镇标杆性的特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