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伏季休渔,城区马宫渔港的船只都回港憇息了。繁忙的码头沉静了下来。
图为今年休渔时宁静的马宫渔港
(一)
马宫渔港位于马宫街道西南面,长沙湾的出海口,左右两侧有牛尾岭和鸡笼山两座山岭作屏障,2.8公里护岸蜿蜒形成耳型半湾。港口朝西敞开,宽1.2公里,是一个天然优良渔港。马宫港历来是我市的重要渔港,属国家二级渔港,历史上曾经是省先进水产渔业生产单位。
马宫地理属丘陵地带。宋代以前境内大部分为海水所覆,后随着地壳变迁上升逐渐形成陆地,山峦大多分布于马宫港的东北至东南一带。三面环水,一面倚陆,有迷人的海岸风光,也有着山势的殊异。这些山不以雄奇显著,而以象形传名,如鸡笼山、牛鼻山、牛尾山、狮山、象山、马鬃山、鲤鱼笼山、山狗寮山、蛇地笼山、石龟头山、蟹古地山等等。位于街区东北角的狮山、象山,两山相对,扼守水口,历来被视为“狮象扬威踞水口”的地理格局。还有那如腾空骏马的马鬃山,鬃毛如锋,刚硬竖拔,形成“骏马腾空戏金球”的景观。
(二)
宋朝年间,一群讨海的闽籍渔民,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带着海上保护神妈祖的香火,一路漂泊来到汕尾,凭着闯海踏浪的经验,他们把目光停留在一座名字叫马鬃山的山上,这是他们寻找的理想之地,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于是,他们虔诚地将妈祖香火供奉在靠山的地方,祈祷出海作业平安。从此,马宫的历史就有了“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始有建乡”的记载,追至大明万历三年(公元1576年),马宫港迎来兴旺发展期。来自各地的渔民、商贾蜂拥而至,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为满足人们朝拜妈祖的需要,当地士绅择地改建庙宇,移庙至西南侧海边,坐东向西,面对港口。从此,马鬃易名“妈宫”。此后,妈祖宫还于清嘉庆三年、民国廿四年和1990年和2006年四次重修。马宫因妈祖而得名。旺世修庙,是港口发展的标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3年)沿海解除海禁,广府一带渔民(称深海渔民),如宝安、台山、东莞、太平、吴州、阳江、北海、番禺、新会等地渔民纷纷涌入汕尾渔场捕捞,携带家眷建居置业,同时各地商贾云集,马宫港人口逐增。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秋重修“天后古庙”碑记所载:马宫港时已有大渔船户19家44对,外来船43户,八人和四人合伙船只80户,以舟为宅的渔民230多户一千多人,单为经营虾铺生意的就有22间,至清朝末年,马宫港渔业生产已有较大的发展。
(三)
马宫渔民世代耕海犁浪不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宫开展文明生产,文明经商,文明招商,文明治港,吸引大批外港渔船、外资企业落户,古老的港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洋经济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渔港”。今天的马宫渔港成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是一座水深1.5米,长20米的渔业码头,仅可供80吨以下的渔船停靠,经过多年不断的建设,现如今马宫渔港港泊面积18.6平方公里,港池停泊区0.8平方公里,可供近600艘渔船停泊,属国家二级渔港、省重点渔港、省文明渔港。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