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工人,凭着自己的执着追求与刻苦勤奋,40年来用坚实的步履,“始是金丹换骨时”,踏出一条文学大道,成为一名国家级的作家,发表有《瀛河啊瀛河》《驻地记者》《乡镇故事》《银港早春》《义犬阿贵》《流逝的归海河》等多篇中短篇小说;出版有《济超小小说》《尴尬世事》《乖鱼》《海殇》《乡镇故事》《瀛江记事》《橘花飘香》《因为爱所以爱》等多部小说。2021年《广东文学蓝皮书》肯定了他的创作实绩。
目前,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汕尾市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第二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曾被评为“中国地市报‘走转改’先进个人”“全国城市党媒百名优秀新闻工作者”。
追求不停歇,让文学充实自己的人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陆丰甲子镇的李济超,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自从小学五年级时老师把他的一篇作文在全班当范文念的那一次开始,他的虚荣心就已开始产生了。因为他的上三代祖辈都是“打白铁”的工匠,从此他便立志要在这个镇上成为一名起码也会写点东西的“文人”。可是在1977年初二第二学期,他却不想念书了。当时他父亲啥也没说,就把他带到菜市场跟人学卖鱼,一年后又把他送进工厂去当学徒学打铁……那时他才十五岁。翌年夏天,他的第一篇拙作——寓言《鱼离不开水》在《陆丰文艺》发表了。400多字,就得到了一元五角钱的稿酬,当时他的工资才十四元。之后他陆续在《汕头文艺》《东江涛》发表了短小说,一直到1982年,他的又一篇短小说《电热水器的风波》在《羊城晚报·花地》发表了……三年后,他考上广东省二轻中专,读了两年半工业企业管理,毕业回到家乡甲子镇,几年后还当上一家集体工厂厂长。再过了几年,由于文学的关系,他又调入汕尾日报社当了一名记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甲子镇一群喜爱文学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志趣相投,成立了萤光文学社,李济超便是文学社的积极分子。由于相互间的鼓励,他踏踏实实,勤奋写作,一步一步地努力攀登在文学山峰的路上。
文学创作是一项辛苦艰难的工作。李济超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继续再教育学习,多次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2014年以来,他积极通过远程教育或脱产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或省作家协会培训,先后学习了当前文学的态势与走向、文化软实力与文艺使命等知识,充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他的创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更好的创作精品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济超近照
作品见苦心,用形象传递时代声音
开始业余文学创作40年来,李济超一直以小说创作为主,长篇、中篇、短篇,尤以小小说为主。纵观其创作,可分二个时期,一是1982年至2003年的创作时期,活跃在汕尾文坛;二是2004年至今,作品已经大批量地冲出汕尾,挺进省级文坛,进军中国作协。
第一创作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是,他2002年于《汕尾日报》开了一个叫“济济一弹”小小说专栏,共发了48篇小小说。这些小小说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现状,发掘普通人的存在价值;讽刺某些单位官员的腐败,揭露现实的阴暗角落,在充分地反映现实中体现了他自己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追求。作品颇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在当地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他筑造了质变的平台,他从比较缺乏系统性的随意性写作转入自觉性的跃进式创作,且一发而不可收拾。而在这段时期,他的创作在省内外的文学刊物上也慢慢地散发出芬芳了,先后在《红豆》《丝路》《新苑》《短篇小说》《作品》《讽刺与幽默》《北方周末报》《中国微型小说丛刊》等发表了一定数量的中、短篇小说和小小说作品。
广东省作协前党组书记、副主席蔡运桂评论过李济超的小小说,他称:李济超的微型小说作品,题材广泛,触及很多社会问题,有的作品,敢于抨击基层领导干部的腐朽思想作风。含有谐趣的讽刺意味,让读者不觉得枯燥,读之妙趣横生,令人深思。
第二创作时期,他加入中国作协,活跃在文学服务社会、歌颂时代的前沿,深入生活,了解现实,感应时代,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在创作实践中,创作出了一批高扬时代精神,讴歌时代先锋以及关心人间冷暖、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精品力作。这段时期,他文思泉涌,先后在《短篇小说》《中国微型小说丛刊》《南方日报》《红豆》《羊城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满族文学》《华夏》《小小说月刊》《文学港》《作家天地》《小小说选刊》《金山》《微型小说选刊》等一百多家大型报纸、文学刊物分别发表了小小说、短篇小说作品300多篇(部)。有多篇(部)作品还被国内和港台澳报刊转载或收入文集,其中有作品被收入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小说地图》《当代文学格局中的小小说》,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论广东小小说》《广东30年优秀小小说精选》,方正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抗震救灾题材微型小说集《大爱·真情》等;《乖鱼》《礼品通知》《解释》《永远的电话》等多篇小小说获全国小小说年度奖或各项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7月,作品《永远的电话》被评为广东省30年优秀小小说。
评论家刘海涛从广东小小说作家队伍结构的角度,称有一批专业从事文学、文化工作的作家,专心致力于小小说创作,代表着广东小小说作家较高的水平,他们是广东小小说作家的生力军,其中就讲到了李济超。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小小说评论家雪弟曾评论李济超的小小说,“用形象说话,让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在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便是李济超小小说的写作特点,也是其成功之处。” 著名微型小说家凌鼎年评价李济超的作品“属于那种冷幽默,他平静叙事,不动声色,让读者哑然失笑,让读者回味无穷。”
笔力任纵横,以小见大针砭时弊
以审美的眼光观照李济超的小小说,取材于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以及各色人等,用敏锐的目光挖掘并表现平凡小事,以讽刺和揭露为主基调,在轻松诙谐的语境中宣讲寓意,张扬艺术的魅力。
其一,文学层面多样性。 纵观小说集《乖鱼》里的文本,几乎是以写人事为主,从平实的语言层面切入,用白描的手法三两笔勾勒出形象,然后由形象层面悄无声息地推出意蕴层面,再由意蕴层面生发出衍意和余意两层,短短的篇幅里突出了几个内在相连的层面,把文学文本的层面表现得比较完整。让我们循意延伸,从官员轻视底层人、漠视生命的不道德行为,看到“官本位”与“等级森严”封建流毒的现实存在;看到了“肉食者鄙”,从而赞扬了无地位老百姓的聪慧。其二,情节安排曲折性。前面娓娓道来,最后话锋陡转,《上面来人》就如此。本来是接待一位省局里的副处长,按规定,县委书记、县长是不用到场的,更何况他们“忙不过来”。然而,忙不过来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还是亲自作陪了,而且还特意交代“房间全部调整成单人贵宾房,伙食按最高标准做”。为何这样破格呢?文末曲笔一转,原来,副处长是“刚调本省的常务副省长的夫人”。作者讽刺和揭露的用意让人十分心领神会。其三,铺写意蕴彰扬性。《那棵木棉树倒了》就写得言微意远,情理意颇为申扬。通过倒了的木棉树为观照物,展示了不同身份不同岗位的人的不同观点,含蓄地揭示了观点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工作理念,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另一版本,深刻地讽刺和揭露人们特别是机关人员趋利避害、推卸责任、扯皮推诿的丑恶群态。尤其是领导对倒树“视而不见”的态度,使作品意蕴悠远,叫人深思。其四,主体挖掘深刻性。李济超的作品却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中抓小,小中见大,从而显现本质。跟果戈里名篇《小公务员之死》相似的《虚惊》就如此,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意来。作品通过老李“怕被整改掉”的惊悸心里,深刻地揭露了一个残酷无情的官场与一种社会境遇,我们也会为身处这样的生存环境感到悲哀。
《小说选刊》前主编杜卫东称李济超的官场作品,似乎和“领导”较上了劲,如《千万别替领导买单》的弄巧成拙,《白送领导一次礼》的功利认知,《不给领导台阶下》的误打误撞,无不说明了领导在其官场作品中难以撼动的堡垒地位;《今天是个好日子》更是将领导的官场伎俩表现得淋漓尽致。河南省作协前副主席、百花园杂志社前总编辑杨晓敏曾高度评价李济超的小小说作品,称其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把普通而有特殊意味的人和生活巧妙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沉思,在沉思中感知。
这些年来,李济超有一个最重要的、越来越明显的变化,就是对小说的认识越来越朴素。他为了摆脱小说的陈规,曾经写过很多实验性小说,都是些很晦涩很朦胧。但是,到现在为止,他越来越觉得小说应该就是讲故事。他认为,“小说的理想很简单,小说就是讲一个故事,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尽量满足读者,不要去为难他们。”
李济超更深刻的体会到,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只有汇入时代的主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才会有广阔的前途,才能创造出优秀之作。惟有努力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努力实践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创作出广大读者喜爱的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的作品。
激发真情怀,用一棵树带动一片林
作为省小小说学会和汕尾市作家协会其中一名组织者,李济超以一种振兴与繁荣家乡文学的情怀,为学会和协会努力工作。
2010年10月,他受邀主持了停刊30年《陆丰文艺》复刊工作;2012年12月,为家乡甲子镇筹备创办了文艺杂志《甲子》;2013年至2014年期间,他担纲主编了《陆丰非物质文化遗产》《陆丰作家作品选》《红土地——陆丰市红色主题文学作品选》等;2016年5月,受汕尾市文联和汕尾市作协安排,他组织举办了“汕尾市文学创作座谈会”,分析汕尾市文学创作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汕尾文学创作工作的思路和措施;2016年7月,他参与筹备组建广东省小小说学会; 2021年11月28日,他当选汕尾市作家协会主席。
作为本届汕尾作协的带头人,近年来,他把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导向,唱好主旋律。以服务社会发展进步的理念,成立了文学下乡服务志愿队,开展了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同时鼓励会员作家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彰显担当,用文字的力量为汕尾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鼓与呼,用文学作品宣传好汕尾。二是抓强班子,育好主力军。致力营造汕尾浓烈的文学氛围,吸引更多的作家朋友和文学爱好者加入到作协队伍中来,加强校园文学社团与网络作家队伍建设,为文学事业输送新鲜血液,为繁荣汕尾文学增添生力军。三是加大扶持,筑牢主平台。不定期组织会员朋友走下去、走出去体验生活,深入农村、社区、工厂开展专题性采风创作;多次配合中心工作开展征文比赛活动;经常性为会员朋友和文学爱好者举办文学研讨、交流活动;邀请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前来传经送宝;争取省内外大型文学刊物编辑来汕尾组稿,开展与作者面对面交流。
就是这样,李济超用一种真正的情怀,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用文学的一棵树带动一片树,期望会形成更加茂盛的文学森林海洋。
汕尾日报记者 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