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水彬
2023年3月14日,汕尾市档案馆颁布了“汕尾市档案馆和方志馆向社会征集档案、资料的公告”。笔者闻知后,想就元朝海丰县乡进士蔡班提供一些史料。
海丰置县年代甚远(有汉代和东晋咸和六年二说),但直到明嘉靖年间,时任知县张济时邀请同乡状元罗洪先撰写《海丰县志》,才有了第一部史志。笔者查阅了现存明嘉靖版的《海丰县志》、清乾隆版的《海丰县志》、清同治年间的《海丰县志》和乾隆十年《陆丰县志》,发现有关元代历史记载皆以“失考”了事。这段历史有赖于从现存坟墓、各姓氏族谱的记载加以补遗。
众所周知,清雍正九年陆丰自海丰析出,而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同属一县。元朝乡进士蔡班坟墓现存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海甲莲花山南面山坡,碑文为“洪武三年……乡进士蔡班公墓……永祀”。蔡班为陆丰市河西镇二十二村蔡姓之始祖,按《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相传洪武年间,蔡姓从甲西镇博社村迁至土寨村,后因人多,便分居于此”(今河西镇)。据河西镇蔡姓族谱记载:蔡班“生于宋季(1279年),为乡进士,授广东循州教谕……后于洪武三年与林氏妈合葬于甲子博社海甲莲花山”,“系忠惠公九世孙也”。季子蔡竹轩洪武十六年从军,为江阴卫军,后调廉州军尉,抗倭殉国。而河西镇湖口村于光绪七年所编《蔡氏族谱》记载的蔡班神主牌为“始祖考赐进士循州儒学教谕谥英敏班府君,黄氏孺人蔡太妈、林氏孺人蔡太妈之神主”。博社老祖祠“源远堂”蔡班(英敏)十三个堂兄弟之神主牌均记为元代。按清代《兴宁县志》记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降循州路为循州,领县三:龙川、兴宁、长乐。洪武二年州废,以县属惠州府”(循州治所在龙川)。
据载,元朝于延祐元年(1314)八月开试举人,元统三年(1335)废止,后于至正二年(1342)才恢复科举考试。元朝科举缺少州县试,只在十七个行省中,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录取乡贡进士300名(称乡进士),全国乡贡进士300人会试大都,总共录取进士100人。朝廷对南人名额控制相当严格,广东与江西同属江西行省,每2.34万户配额乡贡进士22名,每百万户配额进士9.4人(参看台湾版《元典章》)。可见那时要考取功名,非常不易。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中书左丞成遵建言增加福建乡试点,“是岁福建行中书省初设乡试,定取七人为额,而江西流寓福建者亦与试焉,通取十有五人,充贡于京师”。
据光绪四年《惠州府志》记载,元代海丰县民户3299户,人口11236人。可见,彼时人烟稀少,处处荒山野岭,可供隐居耕种。而元明之交,战乱之后,人迹更少。蔡班带着三个儿子从海丰县石帆都博社村迁居坊廓都“下灶”土寨村(今属陆丰市河西镇)。移居他乡,“晦迹而为教书先生”,不失为明智之举。现存于甲西镇博社村的明代旧碑《斗门碑记》,为琼山县儒学训导蔡若凤于崇祯十一年撰置。文中所记成化十二年建斗门,围咸田,四个房头族长的名字中,三房族长乐山即是蔡班之曾孙。
而蔡班之曾祖父蔡庚,南宋宁宗年间隐居鲁阳村(今惠来县溪西镇),建有祖祠“弘源堂”。蔡庚为南宋政和县知县,夫妇坟墓均在鲁阳网地山,碑文为“宋先祖承直郎公墓,嘉定丁丑年仲冬立,孙良平、良顺、朝科、朝翔立。永乐辛卯冬九代孙乡进士蔡琯修,万历辛丑年仲春吉旦修”。“宋先祖妣颖川陈氏墓,嘉定丁丑年冬立,万历辛丑年仲春吉旦修,孙良平、良顺、朝科、朝翔立”。据《莆阳蔡氏宗谱》记载:“公讳庚,字明父,行十八,武公之子,官受承直郎,政和知县”。乃北宋名臣蔡襄(谥忠惠)六世孙,故居在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涵头堡红花巷第三门闾。次子登瀛移居海丰县石帆都东歧堡(现为博社村),按《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南宋嘉泰四年(1204),蔡姓从福建莆田迁此”。
历史的长河犹如散落的珍珠,似乎显得有些零乱,但只要认真拾取,史迹钩沉,沉珠再现,也许可补地方志之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