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美丽汕尾】品清湖中的屿仔岛
  • 2024-05-26 11:05
  • 【字体:    

○黄吉庆

品清湖中有座小岛,俗称“屿仔岛”,曾用名“金屿村”,面积0.34平方公里。历史上,它曾与鼎盖山、凤山、奎山、盐屿同属品清湾一众小岛屿之列,沧海桑田,品清湾演化为今日美丽的品清湖,小岛成为品清湖中的观光小岛。

老辈人口口相传,早在清乾隆年间(1643年),即有先民来小岛开发定居。先民在岛上牧羊,种番薯,但主要靠在品清湖内的浅海作业生活。彼时的生活颇为艰辛,常遭贼人骚扰,岛民不得已曾到县城告官,县官立碑保护岛民权益,碑长2米多,宽约1米多。然而石碑未能带来长治久安,1947年有一个晚上贼人进岛抢走米、渔网并抱走岛民棉被;岛民恐再遭抢劫,于次年在村口立一个寨门,将石碑分为三块,用其中两块做为寨门门槛。

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岛民们却不舍得搬走,原来小岛自有诸般好处:其一,小岛乃“浮地”,岛民家家户户濒临海边,然而不管是台风还是海啸,海水从未涌进百姓家门。1953年沙舌外新港村受海水浸没,海水涌到村内的古井边,岛民生命财产安全无恙。其二,小岛有两口近海的水井,相距12米,都距离海边60米,其中一口是淡水,另一口却是咸水,令人啧啧称奇。淡水可供食用,咸水可供洗刷。因此无饮水之忧。 其三,整个岛的山势走向犹如猛虎下山的“落山虎”,最高处为“虎头山”,海拔58米,坐东北向东南。村头那道用石碑当门槛的寨门,恰好把住“虎口”。

屿仔岛一隅

岛内有不少奇怪的地名,如“倒插金钗”“月眉地”、“虎头顶”“虎脚仓”“虎脚”“乞丐碗”“龙须”“鹭丝颈”和“跌死鬼”等,颇有意思。“跌死鬼”朝东行去有个“北王内”田窝,是土改时期开发的……

旧社会,岛民一面受渔栏主剥削,一面受贼人骚扰,食不果腹。1953年,小岛渔民响应政府的号召走合作化道路,并组织成立了海丰县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10月又成立了海丰县浅海作业第一个渔业高级合作社。1956年取得历史性的丰收,全年实产量6.966担,为当时海丰县浅渔的最高产量。

1958年政府在小岛建立“广东省第二造船厂”。1966年农历五月初一,该厂新造一对机船落水生产,成为海丰县全县渔业机械化的排头兵。

品清湖内的鱼产品有黄花鱼、江鱼、墨鱼。过去专门在汕尾东鱼市供售,后来发展到东、西两鱼市均有售卖。湖内“沙毛鱼”(学名鳗鲶),三月“带春”最肥,为食客所青睐。小岛最出名的美食,要推“湖内青脚蛴(蟹)”,汕尾港美食家们笑喻其为“鸟咬来”(一种红肉香甜的番薯),非但蟹身硬,其肉味更是鲜美无比。岛民捉蟹回来,不加处理将其整只放进铁锅煮熟,然后整篮端给家人或者客人一起吃,有点像过去农村煮番薯那样,所以才有吃“鸟咬来” 番薯的喻称。

品清湖内还有贝类海鲜如“鸡脚”、“藤壶”、“鼎感菇(笠贝)在礁石可采。人们在可涝(退潮)时随处啄蚵、拾螺(有珠螺、辣螺、帝宗螺、槟榔螺、刺螺、苦螺、角螺、水斗螺等),还有蚶、花蛤、蛤壮、丝蚶、壳仔(薄壳)、九蚶等可捞取。这里的特产还有粉菜、蚵菜、狗毛膏(自然成长二、三月份可收成)的海产品海藻。岛内因草长茂盛,为防火灾,故在山上放羊、牧牛。最出名的是当地岛民腌制无污染的“咸蚵鲑”,采自小岛附近的礁石,虽肉小但入口清爽,味道鲜嫩,岛民作为赠送亲朋好友的伴手礼;旅港、旅穗的同胞每回汕尾必定要指定购买“屿仔蚵鲑”。

岛民至今津津乐道的是,过去的岛民不知道鱼刺是珍贵的海产品,更不知道如何食用,竟然将其积存在楼棚里当作柴火煮饭。

在政府的主导下,近年来对屿仔岛实施小岛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岛上现在建有环岛栈道、山道、公共基础设施、观景平台等工程。如今的小岛早已换了人间,成了旅游观光的网红景点。

【美丽汕尾】品清湖中的屿仔岛 1,716,663,925,000 2d10fcf26e2e43098348ee5ff9e6800f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