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城
据说茴香这种香菜,在北方只能算是野菜。对此,我只能将这事存疑。我长居南方滨海小城,也是到过不少南方城市的,却是很少见到茴香菜,是我少见寡闻的原因吗?可茴香在海陆丰地区,至少在我最熟悉的陆丰,是寻常百姓家再熟悉不过的一种香菜。但民间不叫“茴香”,而是称为“怀香”。怀香,望文也可生义,即怀有香气。如果要在蔬菜里找出一个最具诗意和浪漫色彩的名字,那必定是“怀香”无疑,比学名“茴香”更胜一筹。
明代食用野生植物专著《救荒本草》曾有记载:“茴香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多种。苗高三四尺,茎粗如笔管,傍有淡黄蓓叶,扬茎而生。禧叶上发生青色细叶,似细蓬叶而长,极疏细如丝发状,蓓叶间分生叉枝。稍头开花,花头如伞盖,黄色。结子如前萝子,微大而长,亦有线瓣”。茴香是多年生草本伞形科,又称谷香、野茴香、香子,全株会散发着很浓烈的香气,所以常用作调料去腥提香。《本草纲目》中记载:“煮臭肉,下少许,即无臭气,臭酱入末亦香,故曰茴香”。花期是六月至九月,呈黄色或金黄色。果期九月至十一月份,种子为椭圆形。虽然茴香在我国使用的历史已经长达一千多年,但原产地并不在我国,而是在地中海一带,所以茴香也算是外来物种了。
其实茴香也有两种,一种是小茴香,即“怀香”,也是拙文想要谈的。另一种则是大茴香,也是一种香料,民间因其果实集合成一个小车轮,犹如星光放射的八角,所以用“八角”代替了大茴香的名称。大茴香是常绿乔木结出来的果子,日常只用其果。在日常调味中可直接使用,如炖、煮、腌、卤、泡等,也可直接加工成五香调味粉。本地最常用的,莫过于煲猪脚,不管隆江猪脚店,还是自己家里煲猪脚,大茴香是必定要下的。至于因鲁迅笔下小说《孔乙己》中描述的孔乙己吃茴香豆,写“茴”字四种写法而广为流传的“茴香豆”,不过是用蚕豆去炒大茴香,得名“茴香豆”而已。茴香豆是浙江绍兴著名的传统小吃,属于民间闲食,是城乡食肆四季常备之下酒物。“茴香豆”陆丰也是很常见,那应该是外来的吧?
茴香含有丰富的叶酸、维生素C、镁、钴、铁等营养成分,并含有强大对抗细菌和真菌特性的精油,非常适合消化不良,通常被用作天然抗酸剂,降低消化道中的酸性和炎症,并促进食物中营养元素的正常吸收。同时能增加胃肠蠕动,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一般胃寒胃弱的人在炒菜的时候加点茴香,能够起到预防腹泻的作用。茴香能减轻眼睛炎症和刺激,有保护眼睛健康和防止退行性疾病的好处。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蛇在蜕皮时眼睛被蒙住了,但蛇在茴香上摩擦过之后,就会恢复视力。而在欧洲的比利牛斯山地区,民间也有一说:老鹰之所以有一副好视力,那是老鹰了解茴香的特性,而且利用了这一特性。因为茴香既有蔬菜丰富营养的一面,也有药物治疗的特性,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好东西。
一般来说,绿色蔬菜大多偏于凉性,但也有例外的,比如韭菜是温热的,但茴香的温热比韭菜更胜一筹。甚至民间认为茴香温热的作用,在绿色蔬菜中排第一。因而,对于具有火热体质或者内热症状的人,应该适量食用茴香,避免过量引起不适。中医认为茴香入肾经,直接温补肾阳,有壮阳作用。体质虚寒,平时比较怕冷的人,最适合多吃茴香。茴香不仅能调虚寒也能调实寒,外感寒邪的时候,吃茴香可以发散风寒。
茴香的果实成熟后,割下全株晒干,打下果实,就是茴香子。茴香子可作药用或香料,有温肾散寒、和胃理气功效。对于茴香子,我是再也熟悉不过的。大概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那是我正少年,祖父还未离世。他在村里的园地上种了大片的茴香,他并不割茴香苗去卖,而是让茴香长到开花结果,最后收其果实。本来茴香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在此之前村里都是在园地边角料的地方见缝插针式种一点,取其苗食用。祖父的不同做法,引来了村里人许多猜测。那茴香长到开花时,已是成人的半腰高,满园的茴香花织成了一张黄色的巨大毛毯,绿色的茴香枝叶将黄毛毯托离了地面,香味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油菜花盛开时的情景,与茴香花相比,如同庸脂俗粉,更映衬出茴香花的清丽脱俗。村里人终究是按捺不住好奇,更重要的是想从祖父这里获得茴香子产生经济效益的信息,那时候农村想通过经济作物赚点小钱的门路太少了。祖父一直不肯说出来,坚持了有两三年吧,但还是熬不住村里一个隔了好多代,穷到“食糜配盐”的远房族亲多次哀求,最后祖父将茴香子的“秘密”告诉了他。没过几天,全村人都知道了这个茴香子的“秘密”。原来,博美墟上有间中药店,老板与我祖父认识,让祖父回村里去种茴香,茴香子由药店回收,一斤几十元,经济效益很可观。
自那以后,全村的人都在田间地头里种起了茴香,收下的茴香子都送到镇上药店去卖。那时候,整个夏天,村子就像是被黄色的茴香花海洋包围了一样,如果说那是童话,是梦境,是世外桃源,都不为过。当然,我家里也种了起来,那时是母亲在伺候这些茴香。即便到这个时候,虽然价钱略有下降,茴香子的经济效益还是可观的。直到邻村也闻风跟着种起来时,由于没有流动贩子来收,博美墟上的中药店终于接不住这么大量的茴香子了,于是价格断崖式下降。种茴香终于失去了经济效益,村里人都不种了,祖父也不种了,我家也没有种了。村里再也见不到那漫山遍野的黄毯,以及那黄毯上铺天盖地的蜜蜂,田园又恢复到过去那样的冷寂和苍白。
茴香,陆丰人最常用的做法,莫过于将其当成咸茶里“起鼎菜”提香主料。茴香一下锅,诱人的香气飘过巷子,厝边头尾、楼上楼下都知道又有哪户人家煮咸茶了。
陆丰民间还常用茴香做“七样菜煲”,这七样菜并没有要求哪七种,但茴香必定是要下的,没有了茴香香气的七样菜煲,那肯定是没有灵魂的。这道菜以往常常是在正月初七“人日”吃的,主要用于春节鱼肉之后的肠胃调节,这是民间的智慧,逐渐形成了习俗。而现在酒楼食肆又将“七样菜煲”演化成“杂菜煲”,并不限定菜的种类数量,除了有种年菜的感觉,更多的是为了饮食结构的健康与科学。但不管如何变化,茴香依旧是必下的,否则这个“杂菜煲”就平淡无奇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经验的食客觉得不管“七样菜煲”,还是“杂菜煲”,新鲜时吃起来还不如隔一顿翻热时更入味——虽然这种吃法并不健康。我也常用此吃法,虽然少了鲜甜和香气,但确实觉得更有味道,特别适合下饭。
外地人常用茴香做饺子馅、包子馅,但陆丰民间很少用于此。倒是用韭菜做馅更多,即便是在卖饺子包子的摊档,也从没有见过茴香饺子茴香包子,于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至于将茴香单独做菜,餐厅食肆更是少见,除了将其剁碎与瘦肉一起煮汤,多用于解酒解腻外,我确实没有见过。若有朋友知道茴香其它的做菜方法,不妨分享一下,让我这个乡下人也开一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