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锡辉
有联曰:“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我觉得,这是对余荫山房景观的真实写照。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余荫山房始建于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名园故主邬彬,字燕天,为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邬彬后来两个儿子也成功考取举人,所以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园主人邬彬后来因看破世俗,选择告老还乡,兴建这座园林,取名为余荫园,这是余荫山房的由来。
余荫山房一隅(资料图片)
余荫山房的建筑风格、庭园景观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并为世人所称道。步入园内,古朴厚实的城墙、雅致隽美的亭阁,遍布四周的鲜花绿树,让人宛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再进其内,便是余荫园中的文昌苑景区,只见苑内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假山错落、水波荡漾、泉声泠泠作响,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宛如一幅空灵隽美的水墨画。园主人才华修养之高可见一般。文昌苑内临近水池,池中有一座亭阁,取名为八角亭。亭的对面即是绿水青山、奇松异石,看那错落有致的青山、泠泠作响的清泉、鲜艳粉红的紫薇、葱郁青翠的绿柳,让人眼花缭乱,深深被这处亭园景色所吸引。不远处还有一座“文昌阁”,阁高15米左右,外观呈八角形,采取貌似四层实为三层的空间分隔,既突出立体美,又体现阳数寓意吉祥。从近处看,文昌阁高耸挺拔,直上云霄,造型精美,气宇轩昂。依靠在八角亭上观赏文昌苑四周景物,让人顿觉心境平静、惬意。若临降雨时分,苑内清透朦胧,闲坐于亭阁中,泡上一壶好茶,慢品茶香,静赏青山绿水,则更具意境美。亭中有一副对联形容得恰当,“滴翠山头云青青兮欲雨,飘香湖畔水澹澹兮生烟”,此情此景应如是。
漫赏空灵秀美的文昌苑区后,再赏余荫山房中著名景观深柳藏珍中的深柳堂。
深柳堂是园主人会客招待之所,取名沿自唐诗“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深柳堂”三字端重厚实、圆劲有力,为胡根天所书。深柳堂为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堂外回廊檐柱,虹桥荷池极富诗情画意,堂内书香气息浓郁,珍品颇多。有晚清三大才子刘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人的诗句和乾隆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还有两件木刻珍品“松鹤延年”和“松鼠葡萄”,三十二幅桃木扇画等,装饰极其精致,古雅大气,极富岭南建筑风格特色。
深柳堂的对面即是“临池别馆”,有联曰: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临池别馆是园主人寻诗觅句、挥毫泼墨的书斋,馆内装饰简易朴实,建筑素雅精美,确是一处作诗挥书的好地方。
如果说深柳堂和临池别馆是余荫山房的主体性建筑,那浣红跨绿桥则是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景观。
浣红跨绿桥景观位于余荫山房西部园区,园内有一泓清绿的池水,池中荷叶葡蔔,莲池上方横卧着一座廊桥、廊桥造型精巧美观,桥长20米左右,它的精髓在于将桥、廊、亭、栏巧妙结合,美观大气。人立于桥上,即可休息,又能观景,是一处极佳的赏景胜地。
一步一景一庭院,余荫山房以其移步换景的庭院格局引人入胜,每走几步,就会出现一幅全新的画卷。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意境幽深,造图组景不拘一格,令人赞叹!
观赏过深柳堂和临池别馆,漫步浣红跨绿桥,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定格在余荫山房最具迷人的景观——玲珑水榭。
玲拢水榭为八角卷棚歇山项建筑,窗户八面敞开,玲珑通透。这里曾是园主人广邀文人骚客挥毫泼墨之所,水榭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有八条檐柱、四条金柱,均用坤甸木制成,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在水榭窗外可观赏四季景物,花草竹石、假山青松、亭阁廊桥一一映入眼帘,仿如置身于绿水青山的仙境。若到日夜时分,明月皎洁、竹影晃动、静寂无声,则更幽邃美、朦胧美。有联曰:“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这是园主人对玲珑水榭景致的所见所思所悟。
余萌山房以其典雅完整的建筑风貌、绿水青山般空灵秀美的意境在中国庭园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大多数人欣赏美景都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玩、观赏,再拍照打卡记录,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观赏景物,探寻庭院建筑景物背后隐藏着的人文历史,这是有所遗憾的。身处现今时代,当我们在亲近自然,观赏景物时,就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静心定性,不为外界外物所扰,深入融入自然景物,挖掘领悟自然景物背后蕴含着的人文历史、美学哲理等,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和领悟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眼界和格局。如此,我们的人文素养才会提升,我们的旅游观光才充满意义。
有诗言: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这是对余荫山房景观的高度概括。余荫山房以其古雅朴厚的亭台楼阁、精巧玲珑的虹桥回廊、青翠欲滴的繁花绿柳、造型精致的建筑风貌,展现着独一无二的建筑美、景观美、人文美。它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建筑完整,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