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绍钦
作为汕尾市城区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离乡70多载,年届88岁,让我情更浓爱更深。
汕尾濒临南海,汕尾人以“寸海寸金、点海成金”来颂扬和寄望自己的家乡。汕尾港位于红海湾东北角,口门向西北,水域宽阔,水位较深,东距汕头港119海里,西距香港81海里。汕尾港形成于18世纪40年代,属瀉湖型港口,港池在瀉湖的咽喉部,整个港区由瀉湖(品清湖)、港池、港门外3部分组成,海岸线12.6千米,面积37平方千米(其中瀉湖22平方千米,港池3平方千米,港门外12平方千米)。
汕尾港是对外开放口岸,是红海湾之滨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它距香港81海里,得天独厚,渔场辽阔,海产资源丰富;海运业蓬勃发展,海滨景色优美,有适易游泳的浅水海滩:台风来临或伏季休渔时,它就是天然的避风港湾,众多船只云集于此,积蓄千帆待发之势。汕尾港是全国六大特等渔港之一,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曾寄予汕尾港以厚望。汕尾港东南面是与汕尾港隔海相望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北面是一条长1850米、宽85米、高4.11米的“沙舌”,就象一座“海上长城”。汕尾港海产品种繁多,其中有马鲛、鲳鱼、石斑、鱿鱼、鲍鱼、龙虾、对虾、牡蛎、膏蟹等多种优质、高值海鲜以及红蓠、麒麟菜、石花菜、紫菜等多种优质藻类。
汕尾港形成之后,很快就成为粤东著名的渔港、商港和商品交贸中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所立的石碑记载,“汕尾一镇,舟楫云屯,商旅雨集,亦海邑一大区会也”,当时汕尾港的繁荣景象由此略见一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香港至和公司货轮始与汕尾通航,民国三年(1914年),已有客轮和货轮定期航行于汕尾与香港、广州和汕头等口岸之间。清末民初,外埠商人在汕尾经商的已达百余家,其中较大的商号还在本埠及汕头、香港、广州、泉州、上海等地设置电台,联庄经营,这时的汕尾已有1万多人口(渔民占半),其财政收入占了海丰全县的三分之二,被誉为“小香港”。
品清湖一景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摄
城区漫长的海岸线同时也是优美的风景线,但凡港汊、澳口、瀉湖、岛屿、半岛种种滨海风光,这里应有尽有。以品清湖为例,它乃我国最大的瀉湖,面积约为杭州西湖的四倍,中有小岛登顶可眺望品清湖风光、以及汕尾新区新貌。近年来,汕尾花大力气打造环品清湖碧道,建设善美栈道,让品清湖美如画幅,人游其中、移步换景,莫不为其深深吸引。每当夜幕降临,男男女女汇聚于此,或散步,或唱歌,或聊天,或广场舞,其祥和热闹,乃盛世中国一个小小缩影。
品清湖畔的凤山妈祖旅游区,名闻遐迩。凤山妈祖庙历史悠久,民谚有“先有妈祖庙,后有汕尾港”之谓。沿数百级台阶登上妈祖广场瞭望台,可眺望城区全景,无论是香港街、澳门街,还是汕尾大道、海滨大道,通通尽收眼底;无论是初建市时有名的如美丽华、友谊、阅海酒楼,还是新冒出来的雅居乐、信利中央广场等高楼,全部都在视野中。瞭望台宽约40米,长约120 米,在巍峨的妈祖像下,有冰心的“天后圣母”、屈武的“世界和平颂女神”、钱伟长的“向科学进军”题字等等。
我从小就听说,汕尾(指汕尾城区)虽比香港小,但其饮食却胜过香港。旧时代的二马路“春利酒楼”华师傅的陈皮鸭,“众友酒楼”李师傅的咕咾肉,“云泉酒楼”的油茶面、鸡蛋糕、纸牌糕,春哥的芝麻糊;麻皮街“乐天酒楼”的鸡肉蛋大包; “光爷宫”德合饼家的多色饼品,古哥的糖水莲子羹;城东区乃华叔的薯粉菜肉粿等等,其声名都超过香港、深圳、汕头、广州的同类食品。一些香港同胞,以及不少归侨、外国人来过汕尾的,都盛赞汕尾的饮食。汕尾人口耳相传,马思聪先生多次回乡,都要到城区享用上述地方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