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辚
林徽因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而我爱上惠州平海,只因它曾是明清时代碣石卫城下辖的九座所城中的一座。
平海古城地处现惠东县最南端,面临南海,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据《惠州府志》记载:为防御倭寇入侵,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27年(1394年)派广东都指挥使司花茂建造平海城,“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等。600多年沧桑岁月,古城至今保存相对较完整。1991年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
我们抵达平海时,因进入古所城巷道狭窄又限高行驶,只能弃车步行。行过一段街道和一座石拱桥,雄浑古老的古城西门映进眼帘:二层城楼,深深的城门,10多米厚、高2.4米的红色城墙,斑驳生锈,古色古香。城门外是一条几米宽的护城河,夹岸树木繁茂,犹是木棉树、棕榈树。驻足而观,眼前的城楼立马就与我脑海里所构想的古所城对照,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触。
走进西门拱券门,转从城门的石步级拾阶而上歇山顶门楼,有一块20多平方米空地,想必是以前守军操练场所。门楼处供奉一尊神像,管理是一位70多岁老人。在楼里有一叠手抄渔歌歌纸,问起老人方知这里所也是村区歌舞队排练场所。平海渔歌腔调优美,隽逸抒情。1956年, 平海渔歌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加全国民间歌曲调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2008年平海渔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人听我说来自碣石,很是热情,说平海古所城在明清时是碣石卫管辖的所城。平海所城虽仅存部分古城墙,但城内名胜古迹甚多,有碑坊、宫庙、殿堂、古井等历史景观,现存的四大城门建筑大体相似,只有东门建瓮城的城门例外,因它是最易受到攻击的城门。各城门楼供奉不同的神像,西门是华光大帝,东楼晏公爷,南楼协天大帝,北楼玄天大帝。城池内外“三步一小庙,十步一大寺”,有城隍庙、天后宫等。我说,在碣石卫及其辖下的捷胜、甲子等所城也是神庙众多。老人说,来到平海城,应走一回十字古街,街道至今仍保持一排排、一座座的传统建筑历史悠久的样貌,可观赏到许多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和名胜古迹。
告别老人,我任意漫步,让目光去寻找、遇见城里的每一处古老的、美好的景观。古城西侧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上世纪80年代末期重建,庙内供奉着城隍老爷是明朝开国将领、江夏侯周德兴。该庙富丽堂皇,画栋雕梁,大殿两侧,镶嵌着12幅彩绘瓷壁画,从庙门到檐栋、神像、案台、碑刻、雕塑等,画面古色古香,人物栩栩如生,有浓厚的明清时期韵味。
绕过弯曲的巷道,来到古城南门,推开城楼的铁门,城楼上还有炮台遗迹,诉说着数百年前抗击倭寇的峥嵘岁月。进入庙内,正厅供着关帝神像,左为执刀的关平,右为牵马的周仓,木柱对联为“忠同日月义同天,志在春秋功在汉。”而在碣石南门关帝庙的对联“东汉英风流碣石,南关圣地作荆州”。尤其令我惊讶的是,庙内“八仙过海”壁画的题画作者为“86年菊月碣石人景”。“景”即陈万景,中国民间艺术美术师。随后,我与陈万景老师联系,他说在平海古城住了几年,古城的四个城门和城隍庙的神像、雕刻、壁画都是他设计、制作的。其中城隍庙还是依其设计图纸建造的。
从南门下来,行走在贯通古城东西南北城门楼的“十字古街”上,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明清老房子、现代民居、商铺、庙宇、学校围绕十字街展开分为四块,并逐渐向城外延伸。夕照在巷道飘浮着淡浅的光芒,巷风摆晃爬上破漏旧墙壁上的薜荔和荆藤,几声麻雀的鸣叫声从一棵古榕树传来,让我驻足观望,顿感空间幽静又古韵缭绕。漫步低徊在十字街上,逸兴遄飞,观看了东、西城门,又游览了明清时代的祠堂、驿站、书院及林家宅、曾氏宗祠。其中,林家宅是所城“千户”长官的住宅,曾氏宗祠是古城 “望族私宅”,曾氏大宅的宗祠、门庭、花园和书房都是全镇最大,明清时代多人中过进士、举人。如今,林家宅、曾氏宗祠都已破旧,屋顶雕花,屋内绕梁彩画、绚丽的雕塑上,仍让人感受到曾经的荣耀和繁华。穿越十字街延伸出来的杨家巷、石桥街、海丰街等巷道,又遇见明清古“七星井”、 施琅井、古老的防盗“趟栊门”、天后宫等文物建筑。施琅井是康熙二十一年(1672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时挖掘的。在海丰街,我与一位老妇人问话时,她说的方言土语“军声”,我能听出个大概意思。“军声” 已被国家列入濒危语言,是一种以北方语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汇合体,有“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之说。目前,平海古城明、清时期建筑有493处,民国建筑有240处。
在城内行行停停走走,不觉又回到西城门。此行虽然“前不见古人”,但凭借思想的羽翼,我仿佛到古衣装的军人、农民在所城里走动,瓮声瓮气地说着话。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在记忆的包裹里添加一页平海古城的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