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红色记忆】一片红心跟党走——城区马宫红色印记馆记录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 2024-01-07 15:47
  • 【字体:    

听闻城区马宫红色印记馆落成,记者慕名前往参观学习。该馆坐落在省定红色革命遗址——长沙村农会旧址右侧,馆内布展按时间顺序分为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三大板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马宫街道的红色印记。

马宫红色印记馆

1924年4月,为响应彭湃发起的海陆丰农民运动,马宫盐町村首先成立农会,之后长沙、浪清、马宫等村农会相继成立。

各村农会以开大会、组织群众游行示威等方式积极宣传革命道路,增强革命声势。同时,大力打击土豪、劣绅、渔霸,镇压反革命,让广大农民扬眉吐气。同时,农会还承担起保护村庄、保卫海防的重担,组织人力日夜巡逻放哨,抵御国民党反动军队对各村农会的围剿行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很快蔓延到了汕尾。之后,农会开始进行迂回作战。比较知名的有三大事迹:

南湖截运:1927年农历五月,南湖农会获悉国民党计划从百安(鲘门)运粮至汕尾,于是迅速组织人员做好截运准备。当运粮的“宾兴”船驶进南湖前面海时,南湖农会使用“縺船”进行包抄堵截。共俘虏押粮人员数名,截获大米一批,以及一些枪支、弹药。后俘虏人员送上级处置,粮食、枪支、弹药归南湖农会,作为护卫、放哨及赈贫之用。

提灯大会:1927年农历九月,长沙农会组织会员、群众等一千多人举行“提灯大会”示威游行。在农会骨干的带领下,人人提灯火、执尖串、拿棍棒、举大刀,分头抓土豪、搜田契。共搜出田契百余张,当众烧毁,把80余亩土豪霸占的田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广大群众因此欢欣鼓舞。

占领炮台:1927年农历十月,长沙赤卫队队长杨创带领赤卫队员冒雨潜入镇海城(今城仔),趁着驻守国民党军队正在休息或打牌之际攻入兵营内,并将反抗分子陈子魁当即击毙,其他士兵见状四散逃走。

1928年农历正月,国民党军队侵袭汕尾。长沙村农会和赤卫队组织队伍参战,兵分二路,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堵截袭击,击毙国民党军一名连长和数名士兵。农历二月,国民党军队乘船突袭镇海城(城仔),长沙村农会、赤卫队50多人前往抗击,因敌我力量悬殊,被迫撤退。之后,马宫各村农会、赤卫队相继组织队伍前往汕尾、青草、梅陇等地参加抗敌斗争。农历三月,集结优势兵力的国民党军队开展“清乡”行动,四处围乡,追捕革命志士,并乘机对村民大肆劫掠烧杀。长沙农会会长徐莲斗不忍村民遭受残害,挺身受捕,在历尽酷刑折磨后,在红草公埔被枪决牺牲。

农民运动失败了,革命处于低潮,但革命的火种不灭。幸存的党员、农会会员、赤卫队员由公开转为隐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38年农历九月,日寇三架飞机在长沙村扔下三颗炸弹,造成房屋损坏、商船沉没和人员损伤。同年十月,长沙村和南汾村、青草村宣告成立“海丰人民抗日自卫中队第三分队”,马宫共产党员、老农会成员、赤卫队队员纷纷投身抗日战争,成为马宫一带抗日武装活动的骨干力量。

1940年至1945年,日军多次在长沙登陆,并占领马宫地区,滥杀无辜,烧毁船只,活埋船民,侮辱妇女,奴役百姓等,罪行罄竹难书。马宫人民万分愤慨,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各村党组织积极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1941年12月8日,日本进攻香港,25日,港英总督杨慕琦向日本投降,香港沦陷。国民党元老何香凝,民主人士柳亚子,爱国作家茅盾等人及其家属800多人被困。此时的日军已封锁香港九龙的交通,实行宵禁,挨户搜查抓捕爱国人士,情况万分危急。当时,党中央电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要求尽力把在港的进步文人和民主人士转移到抗日大后方,到了1942年1月中旬,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谢一超夫妇分别护送柳亚子、何香凝(廖仲恺夫人)等人至马宫南湖登岸。

转移的过程曲折艰辛,充满戏剧性。当时东江纵队、汕尾籍在港爱国华侨杨绍良、杨鸿、杨汉明等人集资租用民用运输船,由红草新村籍在港的乡亲借口回家乡办白事,掩护爱国人士前往海丰避难。船开出后,海面突然停风,帆船无法行驶,在海上漂流了八天七夜,食物淡水用光,最后,幸好遇到东江游击队的巡逻艇,及时补充粮食和淡水,才渡过难关。

登岸后,柳亚子因被国民党通缉不能公开身份,就伪装为黄姓大客商被送至红草新村港商杨胜昌家。何香凝乃国民党中央委员,于是公开向国民党当局提请保护,故很快被国民党海丰当局接往海城。对这段经历,何香凝曾以《香港沦陷回粤东途中感怀》为题赋诗一首、直抒胸臆:“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市穷见节吾侪责,临死还留后世风。”

这一次大营救共成功转移出文化界著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300余人,他们在日寇严密封锁和日夜搜捕中突然人间“蒸发”。数月后,当他们陆续安然无恙地在抗战大后方或根据地出现的消息披露时,据说日寇颇感惊讶和疑惑。

抗日期间,有志之士纷纷返乡参加抗日活动。1943年2月,盐町村王远从香港回乡,着手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长沙村张作仪也从香港回乡参加抗日工作,负责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参谋部情报总站中的海丰五区(辖区含青草、马宫、汕尾及东涌部分)情报站站长,并参与长沙村抗日游击队工作。

游击队以长沙东村为据点,通过组织“小鬼队”负责通讯联络和放哨等,在马鬃墟内(马宫古称马鬃)设置2个联络点,致力掩护群众、保卫村、阻击日寇、袭击日伪军等工作。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结束。

印记馆内部陈列一角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马宫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战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比较突出的有3个先进集体。

第一个是“三八”妇女船:1958年,为了加强海上民兵队伍建设,深渔村深一大队成立“三八”妇女民兵船,二十多名妇女民兵在营长杨少珍带领下,结合渔业生产,担负海面巡逻工作和海上防卫警戒任务,推动了海防能力的提升,成为一座海上流动岗哨。

1961年5月,营长杨少珍由于表现突出,被海丰县武装部推荐到北京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检阅、合影留念,并奖励一支步骑枪。

第二个先进集体是红色娘子军:1970年6月,由于当时战备形势紧张,为了扩充民兵队伍力量,深渔村妇女们从后勤转战前线,成立一队30多人的“红色娘子军”。她们在石大妹、姜君妹等两任营长的带领下白天挖地道、挖战沟,苦练刺杀、实弹射击,晚上在海边站岗巡逻。在参加武装训练同时又进行政治学习,练出了过硬的军事本领和政治素养,多次受到省军区和海丰县武装部的表彰。

第三个先进集体是铁姑娘打石队:20世纪70年代,长沙村(当年为长新大队)成立了“铁姑娘”打石队,在70年代的围海造田,建设水库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87年,“铁姑娘”打石队队长陈春琴作为全国妇女大会的代表,在北京参加会议并受到了邓颖超、宋庆龄、康克清、蔡畅等老一辈领导的亲切接见,影响巨大,成为人民群众争先学习的典型。“铁姑娘”打石队成员共16名,现13名健在。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红色记忆】一片红心跟党走——城区马宫红色印记馆记录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1,704,584,845,000 508a6ab3f01e4006aca864760bf0d0c6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