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红色记忆】革命队伍中的“粮官”——海丰先烈孙木兰的红色故事
  • 2024-01-21 09:58
  • 【字体:    

戴镜兵

孙木兰,1897年出生于海丰县黄羌镇双圳十三坑下村一户贫穷家庭。他七岁进私塾读书,十二岁辍学回家务农。不过一有空闲,仍然坚持学习。

1923年春天,戴永良深受彭湃农运思想影响,在十三坑下村组织成立了十三坑农会。孙木兰主动加入农会,不久,成了戴永良的得力助手。1925年春天,十三坑农会组建了农民自卫军,十三坑下村成了农民自军的训练场。上级根据孙木兰能识字计数、精打细算的特长,由他负责粮秣供应。他每天忙得没日没夜,有时候几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

1926年2月,孙木兰参加了共青团,由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孙木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参与海陆丰武装起义。同年10月9日,南昌起义军余部一千多人到达朝面山后,起义军的后勤补给成了重大问题。为了保障起义军的补给,黄羌被划为特别区,成立特别党支部,同时成立了后勤处,专门负责起义军的财粮供应。孙木兰由于长期从事财粮筹集工作,被调入后勤处工作,协助曾雄、宋耀南等同志负责为起义军筹集财粮,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为了筹集财粮,孙木兰为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走乡串户,起早摸黑,把筹集到的钱粮如数地交到后勤处。

1928年2月,孙木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月26日,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四路围攻。3月1日,海陆丰县城陷落,苏维埃政府被迫撤退到山区坚持战斗。

1929年10月,海陆紫特委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在朝面山蔡背窝成立了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红军四十九团刚成立时,仅有一百多人,他们大多来自海丰独立师。孙木兰参加了红军四十九团后,被任命为财粮副官,从事为军队筹集财粮的工作。

同年,10月下旬,红军四十九团克复黄羌石头坪和黄羌圩后,把罗輋屯吉祥楼作为宿营地。11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孙木兰前往公平彩头塘村找二区(林覃吉家乡)党委书记林覃吉汇报工作,路过家乡十三坑下村,顺带回家看望年迈的父亲和妻儿。他的妻子黄二妹坚持要随夫从军,孙木兰深知妻子的性格与能力,想到部队正缺像妻子一样的人才,于是同意了妻子的要求。从此以后,孙木兰跟妻子一起在红军四十九团工作。他四处奔波,为部队筹集粮草,妻子下乡搞宣传工作,动员各乡村赤卫队员参军。

1930年12月,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在陆丰激石溪(现属陆河县)宣告成立,林覃吉当选为主席。孙木兰夫妇被调进海陆紫县工作。为了筹集到足够的粮草与药品,孙木兰经常深入敌后,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四处筹集粮秣、药品等军需品。

1931年8月,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迁移到黄羌富足园(苦竹园)。

1932年3月12日,国民党张达师骆秀礼团进抵海丰;吴俊声团进陆丰,联合地方武装,对革命根据地残酷的“进剿”“屯剿”和“清剿”。黄羌地区到处都可以见到敌人的身影,孙木兰依然坚守着岗位,想出各种办法对付敌人的围剿。运输粮食所走的路径被敌人截断,由合门出发,经过青塘、大塅、黄羌圩、塘肚仔、十字岗、铁扇关门、朝面山、牛屎坳、进入富足园坑尾村,这条大道全长十八公里,路面较宽,行走的人也比较多,如今敌人重兵把守。为了绕开敌人的封锁,孙木兰带领运粮队改走小道,小道由合门出发,经过下里坑、红珠溜、麻竹、进入富竹园八多竹,这条小道全长约十五公里,路面较窄,崎岖不平,但是,很少人来往,隐蔽性较好。各村储粮处,进行分散储藏。运粮人也由一班改为二班接力,上里坑村、下里村坑村成了粮食运输的秘密转运站。各村赤卫队或革命群众只要把粮食挑到上、下里坑村,村里的赤卫队员或革命群众就会把粮食运往富竹园。

同年冬,敌人的围剿越来越猖狂,所有进出富竹园的路都设卡检查,同时,每天派部队到各乡村严密搜查。孙木兰再也没办法向富竹园的红军战士输送粮食了,运输粮食的路径彻底瘫痪。

一天黄昏,孙木兰再次独自闯下山来,来到黄羌镇长圳村找到村中的老赤卫队员。孙木兰向老赤卫队员了解敌人在山下的情况。老赤卫队员见到孙木兰骨瘦如柴,马上叫家人煮粥。吃过后,他告别老赤卫队员,乘着朦胧的月色回到富竹园,及时向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林覃吉作了详细的汇报。

1933年2月,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林覃吉决定解散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让七十多位海陆紫县的工作人员、革命战士分散突围,保存革命火种。

孙木兰夫妇告别林覃吉回到十三坑下村老家。呈现在孙木兰夫妇眼前的家乡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原来,敌人为了抓捕孙木兰,多次逼下村群众说出他的下落。下村孙氏宁死不屈,敌人一怒之下,放火把下村烧成一片废墟,同时扬言:抓不到孙木兰到案,下村休想安宁。下村群众只好忍痛割爱,挥泪告别家乡,迁徙公平区白马坑居住。

敌人的残暴坚定了孙木兰的革命意志。1933年8月上旬,孙木兰联络了几位战友,相约一起前往江西找红军队伍。当他们准备出发时,因叛徒告密,他们遭到逮捕。狱中的孙木兰顽强不屈,任凭敌人如何严刑拷打,他都一言不发,用沉默对付敌人的残暴,用行动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下旬,敌人在海城五坡岭上杀害了孙木兰。解放后,孙木兰被人民政府评定为革命烈士。

(资料来源:《苏维埃之光》《中共海丰县革命斗争史》《海丰志》下册)

【红色记忆】革命队伍中的“粮官”——海丰先烈孙木兰的红色故事 1,705,773,505,000 2e1318cf75bc468ab5ce830280d7643a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