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赠
陈潮中学
海丰县联安镇陈潮中学,是海丰县第一座以人物命名的县立中学,为纪念广州“黄花岗起义”牺牲的革命烈士陈潮。
陈潮烈士生平
陈潮(1882—1911),又名谭潮、谱称郅潮,海丰县联安镇霞埔村人。霞埔“孝思堂”第16代裔孙、“郅”字辈序。
霞埔村是有600余年历史的陈氏巨族古村。以筑塭养殖虾、蟹、鱼,“辟町”养蚝、养蚶闻名于世。
陈潮幼年入读霞埔家塾,喜在乡里习武。少年随父下塭,下蚝町、蚶町,熟习海水养殖及捕捞等各项谋生技能。体态魁梧,臂力过人,生性豪爽仗义。路遇不平,总会挺身而出,扶弱抑强,主持公道。其见义勇为的品德,深受乡里、邻乡村民赞誉。
中国社会到了清末,民族民主革命风起云涌,令无数热血青年壮怀激烈,磨拳擦掌。陈潮矢志进步,踏上了为中华民族奋斗的征途。
1906年2月间(新历、下同),陈潮加入陈炯明组织的正气社。1908年2月,与正气社50多名成员一道在五坡岭方饭亭结盟缔约,立誓舍生取义。同年8月,与正气社同仁一起转入海丰同盟会。1910年2月及1911年4月,陈潮2次参加陈炯明组织的敢死队,赴广州参加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陈潮率海陆丰籍及川闽、南洋10数人往攻督练公所,奋勇当先。被子弹击中头部左耳位置,在敢死队员、同乡陈木登怀抱中流尽最后一滴血,年仅29岁。
有人说,陈潮是在进攻“始平书院军械库”牺牲,这是误传。清代广州书院有数百座,为全国之最。始平书院只有一座(70年代被拆),位于旧地名仙湖街,是三·二九起义的贮械机关。岂有自己进攻自己的“军械库”之理。
陈潮中学由来
陈潮中学是以原优埔公学为基础扩建而成。
优埔公学的前身称优埔义学堂,始建于1903年下半年间,是清末立宪运动实行教育改革的产物。缘于1903年3月,淸廷昭准,严饬各州(府)、县实力通筹,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启蒙小学堂的大气候。由霞埔村乡贤陈云卿、陈序荣等发起,霞埔村为主出资、周边乡里助资兴建的全县第一所民间兴办、4年制的新型初级小学(今称1至4年级)。
1919年2月春节后,因优埔义学堂不适应各乡学子就读要求,霞埔村约正陈序荣与白町村族亲陈子岐(1889—1938)联袂赴漳州求援。陈炯明支取欠薪1000大洋捐赠,并致信家乡贤达解囊相助,共集资千多元,在优埔义学堂原址扩建为高等小学,改称优埔公学,学制6年(今称1至6年级)。陈炯明题写校名。陈炯明倡导,霞埔村仗义疏财,划出位于西台的乡里公产24格蚶町(海水养殖面积约500亩)为“学町”,收入作为优埔公学的常年教育经费。
1924年1月底,陈炯明回乡贺春期间,应邀出席海丰县陈氏宗亲在霞埔村召开的联谊会,提议将优埔公学更名陈潮中学,纪念黄花岗起义献身的英烈陈潮。经陈序荣、陈云卿、陈子岐等乡贤联名报呈县府批准、注册,报省教育厅备案。陈炯明题写校名。海丰县第一所以先烈命名的县立中学诞生。据民间口传,建校经费由“学町”收入的积存、霞埔村为主的各乡里集资(含乡贤个人)、县府助资等三部份构成。世事悠悠,优埔公学——陈潮中学存留的建筑物健在,没有红楼的名称。风貌依旧,老态龙钟,不时向世人述说校园的苍桑岁月。陈炯明题写校名的墨迹早已难寻……
解放后,陈潮被国家确认为革命烈士。陈潮中学先后被改称为县第10小学、渡头中学、联安中学(加设高中学部)。1984年3月,陈潮中学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