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县域 - 城区
“小而美”场景点亮乡村振兴路 ——城区农文旅融合让市民乐享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 2025-10-13 10:28
  • 【字体:    

“周末不挤景区,到附近乡村逛一逛成为我们家的新选择!”近日,城区居民林小姐边展示手机里刚拍的乡村咖啡屋照片时说道。两年前,她还觉得乡村游“没新意”。那时城区不少村庄面临年轻人外流、资源闲置、风貌趋同等发展困境,游玩体验感“少了点味道”。

为破解这一困境,近年来,城区立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滴灌”的思路,在农文旅融合上下足“绣花功夫”,一个个“小而美、精而活”的文旅场景接连涌现:古炮台旁兴起网红咖啡馆,闲置老屋变身青年创客空间,非遗手艺成了游客可体验的互动项目……这些“小切口”的创新,正悄然撬动乡村振兴“大发展”的良性循环,让越来越多市民在家门口找到充满烟火气与新鲜感的“诗与远方”。

31 (1) - 副本.png

马宫街道长沙村“炮台咖啡”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

深挖特色:

“一村一景”各美其美

走进城区的村庄,看不到千篇一律的模样,每个村庄都有着独特魅力。这得益于城区坚持规划引领与主题先行,系统梳理各村资源禀赋,彻底扭转“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局。

城区对全域村庄资源开展“地毯式”摸排,全面掌握各村在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产业基础与区位交通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明确资源转化方向与文旅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城区坚决杜绝盲目复制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运营思维前置为导向,因地制宜为村庄量身定制发展主题与振兴路径:红草镇新村村依托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研学旅游基地,吸引众多学生和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教育;马宫街道长沙村借力高速服务区,推动“交、农、文、旅、商”五维融合,让交通枢纽变身为热闹的消费与文旅打卡地;马宫街道新北村联合高校资源,打造青创市集,为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实现主题鲜明、错位发展。

不仅如此,城区还注重文化赋能,将非遗、民俗、历史故事等文化元素有机嵌入村庄建筑、景观设计、业态布局与产品体验中,推动文化资源向消费场景转化。红草镇新村村民房保留传统“五行山墙”建筑风格,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历史;马宫街道长沙村将古炮台遗址与现代咖啡业态创新结合,游客在这里既能感受历史厚重感,又能享受现代休闲方式,真正实现“文化增值”与“流量转化”,增强村庄辨识度与吸引力。


31 (4) - 副本.png

红草镇亚洲村通过整村运营,打造研学中心、青年驿站和私房茶馆等。

轻量开发:

“创意活化”焕生机

在村庄开发过程中,城区摒弃重投入、大建设的传统做法,倡导“微干预、精提升、轻运营”模式,最大限度保留乡村风貌,激活内生动力。

模式创新是一大亮点。城区积极推广“微改造、精提升”做法,重点对闲置房屋、废弃厂房、街角空地等“沉睡资源”进行功能重塑与创意利用。红草镇亚洲村创新采用“强村公司+全托管运营”模式,将25间闲置房屋统一托管给专业乡建团队,盘活改造为研学中心、青年驿站和私房茶馆等,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同时让这些闲置资源重新焕发活力。

景观更新为村庄“颜值”提升添砖加瓦。依托“双百行动”,城区积极引入高校艺术团队、青年设计师团队,对村庄公共空间、建筑立面、庭院景观等进行低成本、高审美的微更新。通过墙绘艺术,原本单调的墙面变得色彩斑斓、充满艺术气息;通过生态景观营造,村庄角落也变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些微更新迅速提升整体村容村貌,实现“颜值变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村民参与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各村立足实际,建立灵活多元的合作机制,鼓励村民以房产、资金、劳动力、创意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与经营。红草镇晨洲村设立“党员示范商铺”,通过党员带头参与商铺经营,为其他村民树立榜样;凤山街道小岛渔业村试点“房屋入股”模式,村民把自家房屋作为股份投入项目,共享发展成果;长沙村推行“以工代赈”吸纳本地劳动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些举措推动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有效增强项目认同感与可持续性。


31 (3) - 副本.png

红草镇晨洲村村民自营特色民宿。

三产融合:

构建“自我造血”产业生态

城区突破单一业态限制,推动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内核、旅游为载体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元互补、高附加值的乡村产业体系。

在农业领域,城区依托生蚝、海胆、“宝楼姜”等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产业从“原料输出”向“产品输出”转型。如红草镇晨洲村开发出蚝油、蚝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让小小的生蚝产生更大经济效益;东涌镇宝楼村推出姜糖、姜茶、陈皮姜等系列产品,充分利用当地生姜资源,显著提升农业收益与抗风险能力。

体验经济成为激活流量的核心。城区以“体验经济”为抓手,推动静态资源向动态消费场景转化,推出非遗体验工坊、生态研学、红色教育基地、亲子农场等项目。红草镇新村村打造的房车露营基地与红色研学线路,让游客既能亲近自然,又能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实现“由物到景、由景到情”的体验升级,吸引大量游客前来。

服务业态提质留住消费。城区积极培育精品民宿、主题餐饮、文创市集、休闲咖啡等服务业态,打造完整消费闭环。马宫街道长沙村“炮台咖啡”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凤山街道小岛渔业村发展“海岛咖啡经济”,独特的海岛风情与咖啡文化吸引众多游客;马宫街道新北村青创市集单日营收突破2万元,各类创意产品和特色美食让游客流连忘返,实现游客“愿意来、留得下、肯花钱”的良性循环。

多元协同:

“党建+市场”双引擎驱动

城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创新市场化运营机制,整合政府、企业、村集体与村民多方力量,实现互利共赢、长效发展。

党建引领凝聚共识。村党组织全面参与规划制定、资源整合、矛盾协调与监督执行,确保项目方向不偏、运作规范。红草镇亚洲村联动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干部,依托“入户联心”走访,逐户解释规划效益,争取村民支持房屋收储,为项目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市场运作实现专业运营。城区广泛引入“平台公司/强村公司+专业运营+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明确权责利分配机制,既保障运营效率与市场敏锐度,又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分成等方式,确保集体和村民共享发展成果。马宫街道长沙村与挪咖公社约定,纯利润的20%归村集体,若收益不足30万元则由企业兜底,保障集体收益下限;凤山街道小岛渔业村与浮日是野咖啡店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以“保底收益+咖啡销量分红”模式,助力小岛渔业村2024年集体经济同比增长超200%,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发展红利。

此外,城区还注重村民共治,实现长效维护。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机制,建立“榕树下议事厅”“夕阳红·老舅公调解队”等协商平台,创新推行“积分制”“清洁日”等治理方式,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环境维护与业态管理,推动村庄从“一时美”向“持续美”质变提升。

如今,城区通过打造“小而美”的文旅场景,在农文旅融合道路上越走越宽,不仅让村庄焕发新生机与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通讯员 屈伟 /

“小而美”场景点亮乡村振兴路 ——城区农文旅融合让市民乐享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1,760,293,738,000 5ec52e1a2a1a482393167979a6edca04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